中联智慧农业:探寻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时间:2021-11-16        作者:地信网        浏览:3069

       王伟,是中联智慧农业湖南公司经理
       过去大半年里,他在湘北的4个智慧水稻示范基地间反复奔走。
       智慧水稻依托数字化技术,旨在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它被寄予的厚望,如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专题调研组所说——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图片1
王伟(右二)在智慧水稻示范基地
 
传统农业的困境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解放初中国农民向往的小康生活。
       但在今天,种十亩粮食年纯收入不过几千元,远不及新时代的小康标准。对农民来说,外出打工,一两个月就能赚到这么多钱,还不用承担生产风险。
       这个简单的逻辑推演,足以解释“粮田抛荒为何会成为普遍性问题”,继而佐证了“耕地流转集中”的必然性。
       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企业,是流入耕地的三大主体,也越发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它们在单亩粮田上获得的收益,可能还比不过传统小农,但胜在种植面积大、薄利也能多收。
       家庭农场,需要辅助性雇佣人工;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劳动力,则以雇工为主。它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当下农村难觅青壮劳动力,雇工难且工价高。同时,农业生产因其特殊性,始终难以解决“雇工监管成本过高”的问题。
       除了人工,传统农业(包括粮食生产的大田作业),还面临其它困境。
       比如,“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导致减产,始终是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
       再如,化肥农业的利用率太低。拿化肥来说,肥料混水再漫灌的粗放方式,让大部分有效成分都随水流失,既浪费,又造成严重污染。以至于,农业已经超越工业,成为中国头号环境污染来源。
       此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得中国农业耗水非常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多。2019年,中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是工业用水的近3倍。在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北方地区,农业节水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目前看来,发展智慧农业,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
 
图片2
 智能抛秧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抛秧的10倍
 
“天、空、地、机、人”
       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智慧农业”)的探索,以水稻为切入口。
       2016年,该公司在安徽芜湖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尝试水稻智慧生产。
       其理念是:对气象、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用于指导水稻生产全过程的49个环节。让水稻始终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实现稳产增产、合理用水、节肥少药等目的。
       举个例子:当水稻缺乏某种营养时,在叶片的颜色纹理、植株的整体结构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有经验的农民,能够根据“症状”判断肥情并针对性施肥。若是把这项工作交给机器,准确度会高得多。毕竟,计算机的的分辨能力远强过人眼,比如人眼的颜色分辨率只有40级,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有3×256级。而且,紫外、红外等人眼信息盲区,机器视觉也能感知到。最关键的是,机器还能把观测到的信息转化为数据,跟其它手段获得的土壤肥情数据合并为数据库。
       “根据数据库,就可以绘制出‘肥力地图’。哪块田要多施肥,哪块要少施肥,明明白白。”王伟说,“从而让精准施肥成为可能。”
       天气、地表状况、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也对应着不同的数据库。
       要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得用到天上的卫星、空中的无人机、田间的传感设备、地上的技术人员。
       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得出的决策,一方面发送到种植户的手机APP上,另一方面直接下达给智能农机。
       智能农机,是田间作业的主力。自动灌溉设备,能精准控制给排水;加装了卫星导航模块的平地机,能把地面高差控制在3公分以内;自动驾驶收割机能自主应付作物倒伏等情况,还能实现统计产量数据形成“产量地图”,“从图上看出某个地块的产量偏低,就可以针对性分析原因,如施肥方案是否合理。”王伟解释。
       中联智慧农业的水稻数字化生产背后,是一套涵盖了“天、空、地、机、人”的农业物联网体系。
 
图片3 (1)
智慧稻田中的传感器,是“天空地机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2021年,《芜湖日报》记者走访了芜湖智慧水稻基地。他们发现,这里已可实现3个人管1000亩稻田。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农业雇工难的现象,催生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中国农业之问。针对这个问题,中联智慧农业通过芜湖试验给出了初步答案。
       此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专题调研组也两次造访芜湖。
       他们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提供了中联芜湖智慧稻米生产基地的几组数据——
       机插数字化管理稻田折标准水率并扣除杂质亩产为510.8公斤,比常规管理稻田增产14.3%,比机械有序抛秧稻田增产7.9%。
       数字化管理稻田氮肥、磷肥,分别比常规管理稻田亩均减少21.8%、14.3%,化肥、农药物质投入成本亩均减少101元,施肥、喷药人工成本亩均节约7元。特别是利用“北斗卫星平整土地+封闭除草技术”,有效防治了水稻生产过程中杂草的危害,草害防治成本亩均节约174.5元。更为可喜的是生产的稻米填补了高端籼米产品的空白,品质可与日本越光大米媲美。
       继芜湖之后,中联智慧农业又在湘北地区建设了4个智慧水稻示范基地。
       两个位于常德,分别在西洞庭和贺家山;另两个,在益阳大通湖和沅江草尾镇。
       在这四地之间奔波的王伟心怀期待,如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调研报告所说——
       “智慧稻米数字化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在全国4亿多亩稻田推广,而且还可应用到小麦、玉米、大豆等大田粮油作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数字技术革命,可以从根本上解放劳动生产力,同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而找到大国小农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党建故事】稻田里的红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望无际的稻田间,唱起了红歌。歌唱者们排列成三个大大的数字,“100”,对应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这是2021年6月24日,建党百周年纪念日前夕,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在芜湖智慧稻米示范基地开展党建活动。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也是水稻数字化种植探索实践的重要参与者。
       近百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了这场活动。他们以歌声缅怀历史,用特色仪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在新党员入党宣誓环节,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田野之间,响起了铮铮誓言。
 

 (本文图片由中联智慧农业提供)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领导,向公司全体党员发出倡议:以打造世界级智能农机和智慧农场为目标,积极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坚定的奋斗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业绩,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奋斗风采和时代精神。
 
文/地信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地信网独家宣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