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信网

浅谈遥感技术

来源:测绘论坛 2020-07-08 阅读:335
  


人类需要有一种“超越”自己的能力,寻求一个腾飞的平台,从多种视角,去重新认识自然的奥秘,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地球, 经过近300多年的科学、技术的修炼与进步,终于成为现实。这不就是卫星遥感的应用么?
    从火箭发射到各种卫星、人造飞船,人类就这样超越时空,走进了全球化、网络化的21世纪信息时代,何以见得? 请看西部开发的863-318项目,不是叫做“金晴行动”计划么? 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不是叫做“神舟”么? 中华民族真正地腾飞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再是黄梁、南柯之梦。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0年总共发射了48颗人造卫星,其中包括“实践”科学实验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和“资源”地球卫星系列。近两年来,二次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我国遥感应用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160多个遥感应用机构,广泛地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也为迎接21世纪的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21世纪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必将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快速的信息流,才可能满足社会高速信息公路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一是航天、航空与地面台站形成多级平台的互联网络系统;二是实现海量数据的全数字流程,图像图形的宽带网络传输;三是地球各圈层的动态监测,从地表植被指数、作物长势、土地复盖与生态、环境变迁、荒漠化、城市化过程的动态监测;向地壳内部的地磁、地热、地震、地气、地球重力场的异常;乃至外层空间的辐射、磁暴、臭氧变化,都是卫星对地观测的新内容。这些数据,对于无线电讯号,导航定位以及卫星寿命、国家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新一代环境遥感卫星的生长点,也是空间科学探索的主题,空间技术的保障。

   遥感技术的巨大成就,首先在于对电磁波谱全波段的不断发掘、充分利用。遥感仪器不断从可见光波段向两端延伸,特别是向远红外和微波波段的拓展,远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看到许多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发现许多新的时间或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二次大战期间,在航空摄影时采用了红外波段制成的假彩色片,就保障了诺曼底登陆的胜利。由于前置雷达扫描,就遏制了希特勒对伦敦的疯狂轰炸。后来开发出来多光谱摄影和扫描仪,侧视成像雷达,更广泛地应用于植被、森林、土地复盖、地质矿产的调查与制图。受到了生产与建设部门的欢迎。进入21世纪,被动式的和主动式遥感器的开发,几乎复盖了整个电磁波段。
还增加了激光、超声波和人工地震波等新型对地观测系统。而且高光谱细分达到了纳米级,我国自主开发的高光谱实验型扫描仪已达到224级,居世界第二位,商品化达到36级。相干3维成像雷达高程精度也达到了厘米级。总之,遥感从应用角度来说,由于国家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支持,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我国遥感仪器的研制,基本上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在数十次应用示范实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风云和资源卫星上作为有效载荷,也经受了考验,获得成功。

    20世纪的遥感应用主要依托空间技术和地球科学,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而21世纪的卫星遥感应用,在继续深入到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同时,还要紧密依托信息科学;积极开拓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联系,相互交叉渗透。无论农林、生态、环境与海洋领域的遥感应用,都需要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介入。例如农业遥感要为林、牧、渔业服务,从生产力的监测评估着手,深入到碳水化学物光合作用与生命元素的代谢过程和生长期季节的变化、作物估产、森林储蓄测算、渔情预报、草场载畜量、精确农业,提出逼近实际的数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涉及大气温湿条件,林草或作物品种及光生长周期、土壤及施肥、灌溉定额等农学及生命科学问题,还要考虑地区差异,解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问题。干旱、洪涝病虫害的遥感监测,也是农业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世界的蝗虫主要源地,利用陆地卫星监测滋生状况,利用航空雷达追踪飞蝗路径,利用气象卫星确定风向界面,加以围堵歼灭。此外,疟疾病源的蚊虫滋生地、血吸虫病源的钉螺滋生地,国内外都已有过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值得我们注意。防治病虫害和医疗卫生环境的遥感,对我国西部经济开发,东部湿地保护,都是大有作为的应用新领域。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指数由2000年的26.7%增加到2015年36%。同时,卫星遥感数据的地面分辨率达到米级,航空遥感已实现了3维成像,数字城市,蓬勃兴起,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应用于城市,方兴未艾。

    遥感在人文、社会经济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提到日程上来了。首先是对土地复盖与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中科院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建成了全国1∶25万数据库,解决了更新问题,特别是对城镇化的监测,包括城市扩张,占用耕地,国土资源部组织了近100个大中城市的遥感监测,成效卓著。在天津、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沈阳、香港、澳门、济南等城市,还对城市热岛、绿地、地价,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都作过试验性的城市遥感调查研究工作。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遥感在考古领域的开拓,崭露头角。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新发现。镇江邱陵汉墓群;宁夏唐宋古长城的成功,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城镇遗址的发掘与再现,将是大有帮助的。对于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文物保护,也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20世纪的卫星遥感应用,比较侧重于自然,侧重于无机环境,侧重于资源,侧重于静态观测与识别;而21世纪的卫星遥感应用,必将更多地关注人文,关注生态和环境,关注动态监测与评估。在调查研究方法上,也将从单项的侦察、识别,逐步走向定量化的综合集成。由单纯的遥感仪器观测数据,逐步走向多种数据源的融合。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