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信网

郑州高新区:35万人共搭智慧城市“实验场”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2019-12-18 阅读:526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城市”开始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但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也导致不少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停留在概念层面,而缺少真正的应用与落地实践。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郑州高新区提出将全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实验场”,99平方公里的土地、35万人口,将为区内各高新技术企业践行智慧城市概念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这一场规模空前、自由度空前的实验中,郑州高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呈现怎样的样貌?
 
郑州高新区:35万人共搭智慧城市“实验场”
 
  近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赴郑州采访高新区智慧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伟,了解一座城市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台前幕后。
 
  从产业区到科技新城
 
  智慧基因扩散生长
 
  “郑州高新区是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由单纯的产业区发展为如今的科技新城。”罗伟介绍称,“目前,河南省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于此,人口规模也达到35万。”在区域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发展中,政府的管理水平也受到了更多挑战,如何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如何让产业稳健发展,如何打造宜居的新城,都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也因此提上日程。
 
  2018年,在经过多轮考察与研究后,郑州高新区正式提出名为“智慧高新”的建设计划,将以云平台为支撑,以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组织、资金、人才为保障,开展“1+3+N”模式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3+N”指核心支撑“一平台”,即支撑郑州高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城市云平台;城市运行“三中心”,包括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和超算中心;多元服务“N应用”,将建设以智慧教育、智慧交通为重点的惠民服务应用,建设以互联网+政务、智慧环保为重点的政务应用,建设以企业服务平台、经济运行平台为重点的产业应用。
 
  2017年,以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为代表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郑州高新区,协助当地政府、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譬如,郑州高新区与新华三共同打造的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正在构筑“五位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以高新区城市数字大脑作为高新区智慧化、数字化建设中枢,向上建设IOC可视化平台、经济运行系统等展示分析系统,助推区内智慧产业升级发展。中心内设立“市民体验厅”、“城市客厅”、“智慧产业厅”、“运营指挥中心”与“多功能厅”,通过指挥中心、三维城市实景、城市数字大脑实现城市管理的全局总览、应急指挥与指挥决策。
 
  此外,郑州高新区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劳动仲裁、区内招商等职能的处理效率。按照规划,到2019年底,高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到2020年,高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最终发挥“善政、兴业、惠民 ”的作用。
 
  重组机构职能
 
  构建智慧城市所需的智慧管理体系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进程中,传统的政府管理机制正在受到空前的挑战。
 
  第一项挑战来自数据系统的打通与归集。“我看过一个资料,说数据资源的80%都在政府手里。我觉得这个话不准确,应该是信息的80%,因为政府很多信息是没办法数据化的。”罗伟介绍到,“另外,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部门的管理系统是垂直的,像烟囱,数据往上飞。” 这也是许多城市在进行数据归集中常见的问题,一方面,众多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大量基础工作形式数据资产,另一方面,大量已有的数据系统管理权限不在数字化转型的执行部门,需要逐级向上协调数据归属额外难题,“烟囱”拆不动将直接影响大数据池的建设。
 
  另外,智慧城市本身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更新各职能部的执政理念、管理习惯与权责意识。譬如,提到智慧城市,很多部门很容易率先把视角聚焦在应用层面,只关注城市推出了智能应用,譬如智慧交通体系、智能停车系统、在线办公平台等。但在开发更多智慧应用之前,政府更需要搭好智慧的底层,从提升城市的数据归集、分析、运营能力与城市的智能技术能力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罗伟坦言,这些问题不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很难推动。实际上,在数据归集项目的前期,智慧产业发展中心遇到了许多阻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顶层设计”。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似,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来自顶层的设计与推动。
 
  为此,郑州高新区一方面与新华三集团展开紧密合作,借助其服务企业、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丰富经验,一同从顶层设计与规划开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长期与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沟通,服务各地政府、机构的经验,新华三既能以宏观的视角理解数字化转型,也更能从微观视角深入各地实际运行情况,协助数字化转型这一庞大的课题落地到各地的具体需求中去。
 
  另一方面,开始将数据共享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同时,高新区还出台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从制度上保证项目的顺利展开。
 
  “数字大脑”持续进化
 
  除了管理机制的调整,技术与人才问题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的现实难题。
 
  当前政府的人才储备结构,往往难以应付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难题。虽然郑州高新区正在利用背靠郑州大学与相关研究所的优势积极引进人才,但在短期内,借助外脑才是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
 
  “高新区聚集了众多IT企业,企业人才我们也可以用起来。”罗伟表示。而作为企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新华三集团正与高新区智慧产业发展中心紧密合作。“在数据应用的开发上,新华三担当起了龙头的作用。在大数据的挖掘和数据分析上,我们也希望和新华三一起能做更多的事情。”
 
  目前,新华三集团凭借丰富的数据运营能力,帮助当地更快地推进数据归集工作与数据系统建设的推进,在一年内基本完成了全区的数据打通与大数据系统的建立,让高新区政府得以专注于自有数据的归集,提升数据系统建设的速度;更丰富的数据维度的交叉分析,也让当地政府能够从更加多元的视角理解本地运行情况。
 
  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体系的基础上,新华三集团得以施展技术能力,以大数据算法及智能技术展开数据分析与预测,协助区内各部门快速响应、精准决策。而在“城市数字大脑”搭建的过程中,新华三亦协助当地政府接入智能应用生态,打造数字底座,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落地。
 
  数字化建设没有终极
 
  唯有不断迭代
 
  如今,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都在火热展开,但根据建设需求的差异,实现路径也会千差万别。从目前的转型经验出发,罗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3大问题。
 
  一是,“智慧”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譬如交通拥堵问题,如果只依靠技术手段而不设法提升城市的交通承载空间,将事倍功半,无论城市拥有多么先进的智慧停车系统,如果停车空间匮乏也无法解决问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型,也无法排名。各地需从具体的政务、企业、民生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当地的实现路径。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的过程。采用基层试点、总结经验、横向复制的路径,最终形成立体的智慧城市体系。
 
  “数字化、智慧化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罗伟表示,“未来,智慧产业发展中心还将随着高新区智慧场景的铺开,快速更新、不断迭代,实现智慧城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